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(记者白明山 范世辉)隆冬时节,从河北省阜平县城通往顾家台、骆驼湾村的乡间道路上还有残雪,路边不时映入眼帘的食用菌大棚、新民居见证着当地人在脱贫征程上攻坚拔寨的信心和力量。
阜平县坐落于八百里太行的深处,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恶劣自然条件,曾是阜平人民脱贫致富的羁绊。
但是,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区人民怎能向自然低头?像大多数山区县一样,早期他们把“两种两养”确定为脱贫致富的法宝,即种核桃、大枣,养肉羊、肉牛。
初衷是好的,然而效果并不理想。
“北果园乡几个村大枣种植较多,本来成熟的枣可以卖到5元左右一斤,但是不知为啥枣在成熟期总是长虫子。不得已,只能在枣不成熟的时候卖青枣,价格只有几毛钱一斤。” 阜平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。
面对挫折,阜平人没有气馁,他们心里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。
经过反复论证,当地决定种植食用菌。食用菌天然喜欢冷凉气候,阜平地处山区,昼夜温差大;山区林木丰富,可提供菌棒的木屑原料。这些条件使阜平种植高品质食用菌产业优势明显,当地适时推出“企业 农户”模式,龙头企业供菌棒、管收购,贫困户按照要求跟着干就行。
2016年,桥南沟村贫困户李春平开始种植蘑菇,当年不仅破天荒地买了面包车、电动车,年底还攒下2万块钱。早早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李春平说,政府把脱贫路子都铺到脚下了,再穷就说不过去了。
据了解,到2018年底,阜平县以香菇、黑木耳为主要品种的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,年产菇耳5.5万吨,实现总产值4.6亿元以上。
家乡的变化牵动着在外务工的乡亲们的心,他们觉得家乡有奔头,一个个摩拳擦掌,准备返乡大干一番。
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,我回来一点都不后悔。”站在自家小卖铺里,骆驼湾村村民任二红信心十足,“从北京回来后我办农家乐、开小卖铺,生活比在北京还好呢!”
“我们村现在是‘网红村’,来旅游的人可多了,特别是夏天,一拨儿接一拨儿的。今年10月2日,我记得可清楚了,小卖铺一天的流水就有一万多呢。”任二红说这话时有些得意,“不光我回来了,我还把妹妹喊回来了。她的孩子就在附近的龙泉关镇小学上学,学校的硬件软件都好得很。”
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说,随着家乡的变化,返乡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,可见不光我们对家乡有信心,这些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也对家乡信心十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