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专家谈:中国“牛娃”还需修炼啥?-ks8凯发官方网站
【字号: | | 】 | 【背景色 | 】 |
cfp图 2014学年“小升初”即将到来,一些妈妈在教育论坛上“晒”起自家“牛娃”成绩,引得众家长“羡慕嫉妒恨”。“牛娃”自然在学业上成绩骄人,各类证书拿到“手软”,可是,就是这些优秀的孩子,他们身上其实也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。记者邀请了一些教育专家来谈谈,“牛娃”需要修炼啥。 “数字化”背后有隐忧 说起“牛娃”,大家标准基本都是“成绩 证书”。除了学业名列前茅之外,“家长圈”里还总结了“牛娃”必备“武器”:从小学过思维训练课,小学开始学奥数;两三岁学英语,小学时期就拿过英语口语等证书;“牛娃”最好是“琴棋书画”都懂一些,有钢琴、围棋等证书再好不过了。 美国新绿洲国际教育负责人肖恩接触过很多中外孩子,在他看来,中外教育对“牛娃”的定义有些不同。 “在中国,优秀学生是被‘数字化’的。 ”肖恩说,中国孩子坚持的理念是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,为了中高考,很多学生被包围在各类补习班中。而在美国,有闪光点的孩子就有可能叫做“牛娃”。比如,一些孩子很擅长搭积木,设计各种造型;一些孩子在游泳、足球、橄榄球等运动上表现突出;一些孩子思维表达清晰,说话很有条理性。不管他们学业如何,这些学生都会被叫作“牛娃”。 “被‘数字化’的孩子就一定是优秀的吗? ”教育专家认为,中国“牛娃”还有一些不足之处,容易被漂亮的成绩和证书所掩盖。 退一步,海阔天空 《少先队活动》杂志执行主编赵小华经常给家长开家庭教育讲座。一次讲座结束后,一名家长拉着她的手,未语泪先流。这位妈妈说,女儿读小学三年级,品学兼优,热心为同学服务,但是在最近班干部竞选中没有被选上大队长。落选当天,妈妈和女儿抱头痛哭。 “好学生普遍都比较要强,只可进,不可退。”赵小华说,很多“牛娃”因为处处占先机,比同学优秀,他们潜意识里会认为,他是应该拥有各种荣誉的,“有一定功利心利于进步,但是过头了就会造成不良心态。 ”拿那对痛哭的母女来说,他们如果摆正心态,可以这么想:当选干部为大家服务,是一种锻炼;如果没有当选,还能心平气和,开开心心,继续为大家服务,何尝不是比当班干部得到了更好的成长和锻炼呢? 赵小华说,无论是“牛娃”,还是家长,对自己,对孩子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。学业优异会赢得夸赞。正因为习惯了夸赞,有时自我认知出现偏差,只可进不可退,就像一根弹簧,把自己绷到最紧,稍有失败,就会被打击和不满的心态充斥,弹簧也就“断”了。 正因为“牛娃”成长过程中一切都很顺利,锻炼抗挫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坚强品质。家长也要放下自己的“玻璃心”,鼓励孩子多尝试,多实践,接受失败和挫折,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。 生活须独立自主 对于好学生来说,他们成绩优秀,从小到大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以及各类才艺上,很多父母尽可能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事务。有很多学业优异的孩子,从小没有真正参与到生活中去。 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小学高年级孩子,整理书包、铺床叠被全是妈妈操办,就连平时吃饭,也是父母端到嘴边,收拾碗筷、倒垃圾等家务小事从来不沾手。别说小学生,现在不少大学新生开学,都是父母拎着箱子,爬上爬下整理床铺,一些孩子两手空空,十分悠闲,形成了巨大反差。 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付小平说,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,进入工作岗位后表现较为突出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,那就是各方面都比较独立。也就是说,孩子从小不太依赖大人,这样的孩子越往后发展,他的能力就越强,路就越广,因为他自己摸爬滚打过,尝试过也失败过,得到过教训,也积累了经验,“超级妈妈、万能父母不一定能培养出超级孩子。”所以,孩子入学以后,家长需要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,“懒惰”的妈妈才会培养出勤快的孩子。 在赵小华看来,“牛娃”还需学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。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,一个人的成功30%靠才能,70%靠人际关系。 “牛娃”们是被夸赞的中心,他们与人交往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优越感。在和同学、伙伴交往过程中,要学会欣赏别人,帮助别人,取长补短,为人谦虚,诚恳待人。 所以,要想做真正的“牛娃”,不仅要学业优秀,在人格品质、社会适应力、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也要不断完善自己,这样,人生成长的“天平”才会平衡,不至于太过倾斜。 |
关键词:教育,数字化,素质 |
相关新闻
• | |
• | |
• | |
• | |
• |